鞭長莫及

成語拼音

biān cháng mò jí

鞭長莫及成語解釋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典故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爲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裏,就沒通知宋國。  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消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並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準備出兵爲宋國平反時,大夫伯宗勸道:“‘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我們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成語造句

雖然他很想幫助朋友解決難題,但由於距離太過遙遠,實在是鞭長莫及。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楚莊王自恃楚國強大,竟然不事先通知宋國就派使者過境。申舟深知這樣做很不妥,他對楚莊王說:“宋國是個講禮儀的國家,我們不打招呼就過他們的境,恐怕會有麻煩。”楚莊王卻不以爲然地說:“不用怕,他們要是敢阻攔你,我就出兵攻打他們。” 申舟沒有辦法,只好硬着頭皮前往。不出所料,宋國得知楚國使者未經允許過境,非常憤怒,認爲這是對他們國家的侮辱和挑釁。於是,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果斷下令將申舟處死。 楚莊王得知申舟被殺的消息後,怒不可遏,立即起兵攻打宋國。楚國軍隊圍困宋國都城睢陽長達九個月之久,但宋軍頑強抵抗,始終未能攻克。 宋國見楚國久攻不下,便派大夫樂嬰齊向晉國求救。晉國國君晉景公本想出兵援救,但大臣伯宗卻勸阻說:“楚國現在氣勢正盛,我們出兵也未必能取勝。而且楚國離宋國近,我們離宋國遠,就算我們出兵,也會像鞭子雖長,卻打不到馬肚子上一樣,是無法有效援助宋國的。”晉景公覺得伯宗說得有道理,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宋國在楚國的長期圍困下,處境越來越艱難,城中糧食匱乏,百姓們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但他們依然堅守城池,不肯投降。 最後,楚國見實在無法攻克宋國,只好與宋國議和退兵。而“鞭長莫及”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比喻距離太遠而無能爲力。 這個故事反映了在古代諸侯國之間複雜的關係和利益衝突。楚國的傲慢和霸道導致了與宋國的衝突,而晉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選擇了不直接介入這場戰爭。同時,它也讓我們看到了宋國人民的堅韌和不屈精神。在現實生活中,“鞭長莫及”這個成語也常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些情況下,儘管我們有心去幫助或解決問題,但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真正做到。它提醒我們要認清現實,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決策和行動。

鞭長莫及-成語圖片

鞭長莫及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