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褒贬

成语拼音

yī zì bāo biǎn

一字褒贬成语解释

褒:赞扬,夸奖;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典故出处

晋·杜预《左传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史编撰编年体史书《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14年共242年。《春秋》用笔严谨,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成语造句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不能简单地用一字褒贬来定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作为一代大儒,他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修订《春秋》时,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往往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来表达,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褒贬之意。他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智慧,通过一个字的运用就能准确地传达出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评价。 有一次,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齐国的一位大臣凭借自己的权势和手段,妄图篡夺国君的位置。虽然最终他的阴谋没有得逞,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孔子在记载这件事时,只用了一个“叛”字。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如一把犀利的剑,直刺那大臣的行为本质,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这种不忠不义行为的批判和谴责。 而对于那些忠诚、正直、有德行的人,孔子则会用充满褒奖的字来描述他们。比如,鲁国的一位贤臣,一生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孔子在记录他的事迹时,用了一个“贤”字,高度肯定了他的品德和功绩。 孔子的这种“一字褒贬”的写法,让人们在阅读《春秋》时,能够深刻领会到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标准。他的这种记载方式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后来,“一字褒贬”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行文严谨而有分寸,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评价和观点。它提醒着人们,在言语和文字表达中,要注重准确性和恰当性,用最精炼的方式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就如同孔子在《春秋》中所展现的那样,一个字的力量也可以是无穷的,它能让后人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相和道德的准则,引导人们追求正义和善良,摒弃邪恶和不良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字褒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语言艺术的高度崇尚。它激励着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更加精准、深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字褒贬-成语图片

一字褒贬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