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褒貶
成語拼音
- yī zì bāo biǎn
一字褒貶成語解釋
- 褒:讚揚,誇獎;貶:給予不好的評價。一個字的褒揚或貶斥。泛指記事論人,用字措辭嚴謹有分寸。
典故出處
- 晉·杜預《左傳序》:“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根據魯史編撰編年體史書《春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14年共242年。《春秋》用筆嚴謹,褒則稱字,貶則稱名,其引文用筆,常用一字寓意褒貶。晉代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成語造句
-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全面客觀,不能簡單地用一字褒貶來定論。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作爲一代大儒,他的言行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修訂《春秋》時,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載往往用非常簡潔的文字來表達,但其中卻蘊含着深刻的褒貶之意。他以嚴謹的態度和卓越的智慧,通過一個字的運用就能準確地傳達出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評價。
有一次,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齊國的一位大臣憑藉自己的權勢和手段,妄圖篡奪國君的位置。雖然最終他的陰謀沒有得逞,但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孔子在記載這件事時,只用了一個“叛”字。這個字看似簡單,卻如一把犀利的劍,直刺那大臣的行爲本質,明確地表達了孔子對這種不忠不義行爲的批判和譴責。
而對於那些忠誠、正直、有德行的人,孔子則會用充滿褒獎的字來描述他們。比如,魯國的一位賢臣,一生爲國家和百姓盡心盡力,做出了許多傑出的貢獻。孔子在記錄他的事蹟時,用了一個“賢”字,高度肯定了他的品德和功績。
孔子的這種“一字褒貶”的寫法,讓人們在閱讀《春秋》時,能夠深刻領會到他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判標準。他的這種記載方式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爲後世的史學和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鑑。
後來,“一字褒貶”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行文嚴謹而有分寸,能夠通過簡潔的文字表達深刻的評價和觀點。它提醒着人們,在言語和文字表達中,要注重準確性和恰當性,用最精煉的方式傳達最豐富的內涵。就如同孔子在《春秋》中所展現的那樣,一個字的力量也可以是無窮的,它能讓後人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真相和道德的準則,引導人們追求正義和善良,摒棄邪惡和不良行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字褒貶”成爲了一種文化符號,代表着對真理和正義的執着追求,以及對語言藝術的高度崇尚。它激勵着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以更加精準、深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字褒貶-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