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成语拼音

yī zhī bàn jiě

一知半解成语解释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典故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成语典故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成语造句

对于很多复杂的知识,他只是一知半解,却常常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李明非常喜欢读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却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总是浅尝辄止,对很多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 有一次,李明听说了一本关于兵法的奇书,据说其中蕴含着高深莫测的军事智慧。他迫不及待地找到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然而,他只是匆匆地浏览了一遍,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不久后,他所在的国家爆发了一场战争。国王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来出谋划策,李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自信满满地来到王宫,向国王吹嘘自己对兵法的精通。国王见他如此自信,便决定让他一试。 在战场上,李明凭借着他那所谓的“兵法知识”开始指挥作战。一开始,他的一些策略似乎还有些效果,军队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敌人开始采取更加复杂的战术。而李明由于对兵法只是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变化。他胡乱地下达命令,导致军队陷入了混乱。 最终,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王十分愤怒,质问李明为何会如此无能。李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说道:“我只是对兵法有一知半解的了解,却自以为是,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这件事被记载在了史书之中,成为了后人的一个教训。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应该深入探究,不断思考,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否则就会像李明一样,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那以后,李明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他明白了只有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他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不再追求表面的虚荣,而是努力追求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而“一知半解”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避免像李明曾经那样,对知识浅尝辄止。

一知半解-成语图片

一知半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