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勾销
成语拼音
- yī bǐ gōu xiāo
一笔勾销成语解释
- 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典故出处
-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成语典故
-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苏州市)人。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谢氏为生活所迫,只得带着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说。由于是母亲从范家带过来的,范仲淹在朱家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年幼的范仲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范仲淹刻苦好学,一有机会就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不远千里来到北宋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应天书院攻读。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从不浪费分秒时间,一连几年都是这样。由于生活日益贫困,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从没有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个舒服觉。范仲淹有个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勤奋苦学的精神相当钦佩,就告诉他的父亲。留守听了很是感动,让他的儿子带些好酒好菜送给范仲淹。盛情难却,范仲淹只得收下。可是他并没有去享受这顿美餐,而是任由这些食物放在那里直至腐烂。留守的儿子很不解,就去问范仲淹为什么这样做。范仲淹说:“我对令尊的美意心存感激,只是我喝粥已成习惯,并不觉得苦;如果我现在就贪图美味,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苦呢!”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回家把母亲接来,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边关告急。范仲淹主动请缨,要求到陕甘边疆去担负抵御西夏进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军有方,爱抚士卒,在反击西夏进攻的战斗中,军民一心,频频取得胜利。从此,西夏人不敢再轻易进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双方正式议和。 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厉风行,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他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毫不心慈手软。当他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时,就将此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另外选拔一些比较干练的人上马。富弼对范仲淹素来恨敬重,看到他在整肃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担心,便从旁劝阻说:“把一个人的名字从名册上一笔勾掉很容易,可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悲哭要好得多吧!” 遗憾的是,由于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成语造句
- 过去的恩怨就到此为止吧,让我们把那些不愉快都一笔勾销,重新开始。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朝代,有一位公正廉明的官员名叫李大人。他在地方为官多年,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深受民众的爱戴。
在他所管辖的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一个富商,依靠着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且与一些权贵勾结,在当地作威作福。百姓们对他敢怒不敢言,因为他总是能用钱财和关系摆平一切麻烦。
李大人得知此事后,决心要整治这个富商。他开始暗中调查,收集证据,准备将富商绳之以法。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足以让富商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富商得知李大人在调查他后,十分惊慌。他开始四处活动,试图贿赂李大人,让他放弃对自己的追查。他带着大量的钱财和珍贵的礼物来到李大人的府上,请求李大人网开一面。
李大人面对富商的贿赂,丝毫不为所动。他严词拒绝了富商,并表示一定会依法办事。富商见贿赂不成,又开始威胁李大人,说如果他不放过自己,自己背后的权贵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但李大人毫不畏惧,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将富商的罪行一一揭露,并依法对他进行了惩处。那些与富商勾结的权贵们,见李大人如此坚决,也不敢再出面干涉。
随着富商的倒台,他以前犯下的种种恶行也被公之于众。百姓们拍手称快,对李大人更加敬重。而李大人也借此机会,对当地的一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整顿,将那些曾经与富商同流合污的人也一并进行了处理。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李大人看着恢复平静和秩序的地方,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觉得过去的那些罪恶和黑暗就如同被一笔勾销了一般,从此这里将迎来新的开始。他深知,只有坚持正义,才能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多年后,李大人因为他的功绩和品德被朝廷提拔重用。他离开的那一天,百姓们纷纷前来送行,依依不舍。李大人带着百姓们的祝福和期望,迈向了新的征程,继续为更多的人带去公平和正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诱惑,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让罪恶和不公得逞。只要我们秉持正义,就能够将那些黑暗的过往一笔勾销,开创美好的未来。
一笔勾销-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