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
成语拼音
- yī qiào bù tōng
一窍不通成语解释
-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典故出处
-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成语典故
- 出处:《吕氏春秋 过理》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成语造句
- 他对于音乐简直是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音符都不认识。
成语故事
-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还听信奸臣的谗言,杀害了许多忠臣良将。
在纣王的身边,有一个名叫比干的大臣。比干是一个非常忠诚和正直的人,他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心中十分忧虑。他多次劝谏纣王要改过自新,好好治理国家,但纣王根本不听。
有一次,纣王又要做一件荒唐的事情,比干再次站出来劝阻。纣王非常生气,他对比干说:“你总是在我面前唠叨,你以为你很聪明吗?我看你就是一窍不通!”比干听了,并没有退缩,他坚定地说:“大王,我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如果大王继续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陷入危机。”
纣王根本听不进去比干的话,他反而更加厌恶比干。在奸臣的挑拨下,纣王竟然下令将比干处死。比干为了国家和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纣王的暴行并没有停止,国家的形势也越来越糟糕。最终,商朝被周武王所灭,纣王也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就如同“一窍不通”,最终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比干的忠诚和正直,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比干这样的忠臣义士还有很多,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一窍不通-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