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

成語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一竅不通成語解釋

竅:洞,指心竅。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爲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成語典故

出處:《呂氏春秋 過理》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爲,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爲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成語造句

他對於音樂簡直是一竅不通,連最基本的音符都不認識。

成語故事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整天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還聽信奸臣的讒言,殺害了許多忠臣良將。 在紂王的身邊,有一個名叫比干的大臣。比干是一個非常忠誠和正直的人,他看到紂王的所作所爲,心中十分憂慮。他多次勸諫紂王要改過自新,好好治理國家,但紂王根本不聽。 有一次,紂王又要做一件荒唐的事情,比干再次站出來勸阻。紂王非常生氣,他對比干說:“你總是在我面前嘮叨,你以爲你很聰明嗎?我看你就是一竅不通!”比干聽了,並沒有退縮,他堅定地說:“大王,我雖然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一心爲了國家和百姓。如果大王繼續這樣下去,國家將會陷入危機。” 紂王根本聽不進去比干的話,他反而更加厭惡比干。在奸臣的挑撥下,紂王竟然下令將比干處死。比干爲了國家和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紂王的暴行並沒有停止,國家的形勢也越來越糟糕。最終,商朝被周武王所滅,紂王也落得了一個悲慘的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閉目塞聽,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就如同“一竅不通”,最終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難。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比干的忠誠和正直,爲了正義和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比干這樣的忠臣義士還有很多,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我們應該以史爲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智慧、有擔當的人。

一竅不通-成語圖片

一竅不通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