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书燕说

成语拼音

yǐng shū yàn yuè

郢书燕说成语解释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成语造句

他对那部经典作品的解读简直就是郢书燕说,完全歪曲了原意。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的首都郢城有一个人。 有一天晚上,这个人在写信给燕国的一位朋友。当时天色昏暗,他便吩咐仆人举烛照明。在写信的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小心把“举烛”两个字写进了信里。然而,他并没有在意,将信照样寄了出去。 燕国的那位朋友收到信后,反复琢磨信中的内容。看到“举烛”二字,他陷入了沉思。他心想,这“举烛”一定有着特别的深意。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认为写信的人是在暗示他要举荐贤才,就像举起蜡烛照亮黑暗一样。于是,燕国的这位朋友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燕王。 燕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决定采纳这个建议,开始大规模地举荐有才能的人,任用贤良,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燕国也因此变得日益强盛起来。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郢书燕说”这个成语。它告诫人们,在理解和传达信息时,不能随意地进行主观臆断和过度解读,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误解和错误的决策。正如《吕氏春秋·察传》中所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听到一些模糊或者不完整的信息,就轻易地得出结论。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因为错误解读信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比如,一些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而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错误的情报分析和决策也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和国家的危机。 所以,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仔细地分析和研究,避免郢书燕说的情况发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以确保我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避免因为误解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事实,不随意歪曲和编造信息,共同营造一个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环境。

郢书燕说-成语图片

郢书燕说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