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暮改
成语拼音
- zhāo lìng mù gǎi
朝令暮改成语解释
- 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典故出处
- 汉·鼌错《论贵粟疏》:“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成语典故
- 西汉文帝时期,官僚地主等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很多人破产逃亡,太子家令晁错写《论贵粟疏》上书给皇帝,提出打击商人投机倒把的行为,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提出政策稳定,不能朝令暮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成语造句
- 政府的决策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朝令暮改,否则会让民众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某个朝代,有一位新登基的君主,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一开始,他积极地颁布各种政令,试图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有一次,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项新的农业政策,旨在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百姓的温饱。这项政策一经颁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各级官员和百姓们都开始积极准备实施。然而,过了没多久,这位君主在听取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后,突然又觉得这项政策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于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仓促地下令更改了政策。
百姓和官员们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之前的准备工作都白费了,大家不得不重新调整。可还没等他们适应新的政策变化,君主又在另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再次改变了主意,又将政策改回了最初的样子。就这样朝令暮改,让所有人都疲于奔命,国家的发展也陷入了停滞。
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导致官员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政令;百姓们也对君主失去了信任,民心逐渐浮动。
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某些帝王因为耳根子软,或者缺乏主见,在政令的制定和执行上犹豫不决,频繁更改,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正如《战国策》中所说:“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一个国家的政令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和连贯,才能让人民有明确的方向和遵循的准则。
这位君主的朝令暮改,使得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困境,他也最终为自己的轻率和不坚定付出了代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努力想要挽回局面,但失去的民心和信任却不是那么容易重新建立的。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诫我们,在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思考和论证,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或者片面的意见就轻易地改变。否则,就如同这位君主一样,朝令暮改,最终只会自食恶果,阻碍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头脑,做出明智而稳定的决策,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朝令暮改-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