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暮改
成語拼音
- zhāo lìng mù gǎi
朝令暮改成語解釋
- 早晨發佈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典故出處
- 漢·鼂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成語典故
- 西漢文帝時期,官僚地主等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農民生活極其困苦,很多人破產逃亡,太子家令晁錯寫《論貴粟疏》上書給皇帝,提出打擊商人投機倒把的行爲,限制官僚地主對農民的盤剝,提出政策穩定,不能朝令暮改,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成語造句
- 政府的決策應該保持相對的穩定,不能朝令暮改,否則會讓民衆無所適從,也不利於各項事業的發展。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某個朝代,有一位新登基的君主,他滿懷壯志,一心想要展現自己的治國才能。一開始,他積極地頒佈各種政令,試圖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有一次,他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項新的農業政策,旨在提高農業產量,保障百姓的溫飽。這項政策一經頒佈,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各級官員和百姓們都開始積極準備實施。然而,過了沒多久,這位君主在聽取了一些不同的意見後,突然又覺得這項政策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於是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倉促地下令更改了政策。
百姓和官員們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之前的準備工作都白費了,大家不得不重新調整。可還沒等他們適應新的政策變化,君主又在另一位大臣的建議下,再次改變了主意,又將政策改回了最初的樣子。就這樣朝令暮改,讓所有人都疲於奔命,國家的發展也陷入了停滯。
這樣的情況頻繁發生,導致官員們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執行政令;百姓們也對君主失去了信任,民心逐漸浮動。
歷史上也不乏類似的例子,比如某些帝王因爲耳根子軟,或者缺乏主見,在政令的制定和執行上猶豫不決,頻繁更改,最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正如《戰國策》中所說:“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一個國家的政令應該保持相對的穩定和連貫,才能讓人民有明確的方向和遵循的準則。
這位君主的朝令暮改,使得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困境,他也最終爲自己的輕率和不堅定付出了代價。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努力想要挽回局面,但失去的民心和信任卻不是那麼容易重新建立的。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誡我們,在做出決策和制定政策時,一定要經過充分的調研、思考和論證,不能僅憑一時的衝動或者片面的意見就輕易地改變。否則,就如同這位君主一樣,朝令暮改,最終只會自食惡果,阻礙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損失。我們應當以史爲鑑,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頭腦,做出明智而穩定的決策,爲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朝令暮改-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