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投杼
成语拼音
- zēng mǔ tóu zhù
曾母投杼成语解释
-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典故出处
-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造句
- 大街上谣言四起,大家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盲目相信,如同曾母投杼一般,轻易地改变了对他人的看法。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曾参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品德高尚而闻名。
曾参居住的地方有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第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急忙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不得了啦,曾参杀人了!”曾母正在织布,她头也不抬地说:“我的儿子我了解,他是不可能杀人的。”说完继续织布,不为所动。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对曾母说:“不好了,曾参真的杀人了!”曾母依然不相信,还是专心织布。
可是,当第三个报信的人赶来,再次大声说:“曾参确实杀人了,现在都已经传遍了!”曾母开始有些怀疑和担心了,她心想:“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都说他杀人呢?难道真的是他?”心中一慌,手中的梭子掉在了地上,她再也无法安心织布了。
在极度的焦虑和不安下,曾母竟然扔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曾母投杼”这个成语。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像曾母这样了解自己儿子的人,在多次听到不实的传言后,也会产生怀疑和动摇。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一些复杂的政治斗争或社会动荡时期,谣言往往容易四起,而人们可能会因为反复听到一些虚假的信息而改变自己原本坚定的看法。
正如《荀子·大略》中所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面对各种传闻和谣言,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不能轻易被他人所左右。曾母投杼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因为一时的轻信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做到言行一致,不让不实的谣言有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曾母投杼-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