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诒伊戚
成语拼音
- zì yí yī qī
自诒伊戚成语解释
-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典故出处
- 《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成语典故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恋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在遥远的地方心里老是惦记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还不能回家,心里堆积着无限的烦恼。
成语造句
- 他总是任意妄为,从不考虑后果,最终落得个自诒伊戚的下场。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太子,于是她设计陷害了原来的太子申生,申生最终含冤自尽。
申生有个弟弟叫重耳,他见此情形深感危险,便逃离了晋国。重耳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在流亡到一个小国时,重耳受到了冷遇,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后来,重耳辗转来到了秦国。秦国国君秦穆公看到重耳是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便决定帮助他回到晋国争夺君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成为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晋国日益强大。然而,在晋国的邻国曹国,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
曹国国君曹共公是个行为荒唐的人,他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很奇特,竟然在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去观看。这种无礼的行为让重耳十分恼怒,他认为曹共公这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后来,晋国强大起来后,便对曹国发起了进攻。曹共公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的荒唐举动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正应了那句“自诒伊戚”,他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给自己招致了祸患。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许多人就如同曹共公一样,因为一时的愚昧、贪婪或短视,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境。我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避免重蹈覆辙,以免自诒伊戚,让自己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我们要以史为鉴,明白只有通过正当的方式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否则,就如同曹国国君一样,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自诒伊戚-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