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詒伊戚

成語拼音

zì yí yī qī

自詒伊戚成語解釋

自尋煩惱;自招災殃。

典故出處

《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左傳·宣公二年》:“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成語典故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詩描寫一個因公外出辦事的官員戀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處理政事,在遙遠的地方心裏老是惦記家鄉的親人,從播種時節一直忙到收穫季節還不能回家,心裏堆積着無限的煩惱。

成語造句

他總是任意妄爲,從不考慮後果,最終落得個自詒伊戚的下場。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晉國。當時晉國的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驪姬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成爲太子,於是她設計陷害了原來的太子申生,申生最終含冤自盡。 申生有個弟弟叫重耳,他見此情形深感危險,便逃離了晉國。重耳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 在流亡到一個小國時,重耳受到了冷遇,甚至連飯都喫不飽。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仍然保持着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後來,重耳輾轉來到了秦國。秦國國君秦穆公看到重耳是個有志向、有能力的人,便決定幫助他回到晉國爭奪君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成爲了國君,也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勵精圖治,晉國日益強大。然而,在晉國的鄰國曹國,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唏噓的事情。 曹國國君曹共公是個行爲荒唐的人,他聽說重耳的肋骨長得很奇特,竟然在重耳洗澡的時候偷偷去觀看。這種無禮的行爲讓重耳十分惱怒,他認爲曹共公這是自找麻煩,自討苦喫。 後來,晉國強大起來後,便對曹國發起了進攻。曹共公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行爲是多麼愚蠢,他的荒唐舉動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正應了那句“自詒伊戚”,他因爲自己的不當行爲而給自己招致了禍患。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許多人就如同曹共公一樣,因爲一時的愚昧、貪婪或短視,做出錯誤的決策和行爲,最終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困境。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價值觀,避免重蹈覆轍,以免自詒伊戚,讓自己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我們要以史爲鑑,明白只有通過正當的方式和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否則,就如同曹國國君一樣,爲自己的錯誤行爲付出慘痛的代價。

自詒伊戚-成語圖片

自詒伊戚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