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

成语拼音

bù hé shí yí

不合时宜成语解释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典故出处

《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典故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造句

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当下的环境中显得不合时宜,导致他在很多事情上遭遇了挫折。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才子。 李明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一心想着能够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然而,当时的官场风气却颇为复杂。官员们大多热衷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对于真正有才能和想法的人却并不重视。李明初入仕途时,秉持着自己的正直和原则,积极地提出各种合理的建议和改革方案。但他的这些举动却引来了其他官员的不满和排挤。 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李明又一次勇敢地站出来,指出了当前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他的言辞恳切,分析深刻,本应得到重视和采纳。可是,那些习惯于安逸和保守的官员们却觉得他的观点过于激进,不符合当时的官场氛围。他们纷纷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李明的想法是不合时宜的,会扰乱现有的秩序。 皇帝在这些官员的影响下,渐渐地对李明产生了偏见。李明的仕途开始变得坎坷起来,他的建议也一再被搁置。尽管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但他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而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合时宜”的做法却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百姓们的生活日益艰难,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这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李明当初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和有远见。 可惜的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李明因为长期遭受打压和排挤,身心俱疲,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他的遭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遗憾,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有时候真理可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忽视,但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个观点或做法在当下看起来不符合主流或习惯,就轻易地将其否定。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敢于接纳那些可能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想法,以免错过真正有利于发展和进步的机遇。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敢于直言、坚持真理的人,不要让他们的才华和努力因为一时的“不合时宜”而被埋没。

不合时宜-成语图片

不合时宜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