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

成語拼音

bù hé shí yí

不合時宜成語解釋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典故出處

《漢書·袁帝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成語典故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子,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定年號爲建平。自做皇帝以後,哀帝經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后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歷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纔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哀帝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也盼自己身體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後的第四天,發佈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爲太初元年,改帝號爲“陳聖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爲一百二十度。  改變年號以後,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想趁機干預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驗,派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爲作了調查,知道他們實際上是一夥騙子,於是在八月間又下詔書,說道:“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所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衆,被處以死刑。

成語造句

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當下的環境中顯得不合時宜,導致他在很多事情上遭遇了挫折。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才子。 李明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有着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一心想着能夠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才華,爲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 然而,當時的官場風氣卻頗爲複雜。官員們大多熱衷於阿諛奉承、拉幫結派,對於真正有才能和想法的人卻並不重視。李明初入仕途時,秉持着自己的正直和原則,積極地提出各種合理的建議和改革方案。但他的這些舉動卻引來了其他官員的不滿和排擠。 在一次重要的朝會上,李明又一次勇敢地站出來,指出了當前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並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意見。他的言辭懇切,分析深刻,本應得到重視和採納。可是,那些習慣於安逸和保守的官員們卻覺得他的觀點過於激進,不符合當時的官場氛圍。他們紛紛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李明的想法是不合時宜的,會擾亂現有的秩序。 皇帝在這些官員的影響下,漸漸地對李明產生了偏見。李明的仕途開始變得坎坷起來,他的建議也一再被擱置。儘管他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但他依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而那些曾經被認爲是“合時宜”的做法卻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百姓們的生活日益艱難,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這時,人們纔開始意識到李明當初的觀點是多麼的正確和有遠見。 可惜的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李明因爲長期遭受打壓和排擠,身心俱疲,最終選擇了辭官歸隱。他的遭遇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一段遺憾,也讓後人深刻地認識到,有時候真理可能會因爲不合時宜而被忽視,但時間最終會證明一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僅僅因爲某個觀點或做法在當下看起來不符合主流或習慣,就輕易地將其否定。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敏銳的洞察力,敢於接納那些可能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想法,以免錯過真正有利於發展和進步的機遇。同時,也提醒我們要珍惜那些敢於直言、堅持真理的人,不要讓他們的才華和努力因爲一時的“不合時宜”而被埋沒。

不合時宜-成語圖片

不合時宜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