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扬镳

成语拼音

fēn lù yáng biāo

分路扬镳成语解释

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典故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典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县官元志与御史中尉李彪在路上相遇,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官职比对方的高而互不相让,就去找孝文帝评理。孝文帝说:“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你们各走各的道就是。”。

成语造句

他们曾经志同道合,但后来因为理念不同而分路扬镳,各自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了。

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大臣叫元齐,他有个儿子叫元志。元志自视甚高,颇为聪慧,且很有才学,然而他也有着骄傲自负的性格。 有一次,元志外出,恰巧碰到了御史中尉李彪。他们二人因为一件事产生了分歧,并且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李彪认为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而元志也坚信自己的想法无可挑剔。两人在大街上就争论起来,谁也不肯让步,局面一度十分僵持。 元志回到家后,心中依然愤愤不平,他觉得李彪实在是不可理喻。于是,他气冲冲地对家人说:“我与李彪今日在街上争论,简直是无法调和,真可谓是各走各的路!”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并没有明确地偏袒某一方,而是觉得两人都过于固执己见。皇帝心想,他们就如同那分道扬镳之人,各自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行,却不愿意相互妥协和理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如同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常常因为利益和观点的不同而产生分歧和冲突。他们有的时候就像元志和李彪一样,坚持自己的立场,互不相让,最终导致关系破裂,甚至引发战争。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都像元志和李彪那样,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那么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着去沟通和协商,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像元志和李彪那样分路扬镳,而是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正如古人所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元志和李彪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在面对分歧和矛盾时,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去处理,而不是轻易地分道扬镳。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顺畅,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分路扬镳-成语图片

分路扬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