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
成语拼音
- fēn dào yáng biāo
分道扬镳成语解释
-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典故出处
-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典故
- 出处:《北史 魏诸宗室 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成语造句
- 他们曾经志同道合,一起为梦想努力奋斗,然而最终却因为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
成语故事
-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志的人,他自幼聪慧,才华出众,很受皇帝的器重。
有一次,元志外出公干,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李彪的官员。这李彪也是个有能力的人,但他和元志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两人相遇后,便一同前行。在途中,他们针对一些政务问题展开了讨论。然而,由于两人的观点和理念相差甚远,谁也无法说服谁,争论逐渐变得激烈起来。
元志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才是正确的,而李彪则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互不相让,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当他们来到一个岔路口时,元志愤怒地对李彪说:“我们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再也不要一起共事了!”说罢,便头也不回地走上了其中一条道路。
李彪看着元志离去的背影,心中也满是无奈和气愤。从此,他们真的如同元志所说的那样,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事,再也没有合作过。
“分道扬镳”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道路上分开,各自走不同的方向,比喻因目标不同或意见不合等原因而各奔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政治舞台上,不同的派别和势力常常因为利益和理念的差异而分道扬镳;在学术领域,不同的学派也可能因为研究方法和观点的不同而各自发展。但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分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然而,分道扬镳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对立和隔绝。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道路和选择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尽管元志和李彪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都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与他人的分歧,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共同为实现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这样,即使我们在某些时候分道扬镳,也能在各自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分道扬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