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揚鑣

成語拼音

fēn lù yáng biāo

分路揚鑣成語解釋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

典故出處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成語典故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洛陽縣官元志與御史中尉李彪在路上相遇,雙方都認爲自己的官職比對方的高而互不相讓,就去找孝文帝評理。孝文帝說:“洛陽是寡人的京城,應該分路揚鑣。你們各走各的道就是。”。

成語造句

他們曾經志同道合,但後來因爲理念不同而分路揚鑣,各自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了。

成語故事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位大臣叫元齊,他有個兒子叫元志。元志自視甚高,頗爲聰慧,且很有才學,然而他也有着驕傲自負的性格。 有一次,元志外出,恰巧碰到了御史中尉李彪。他們二人因爲一件事產生了分歧,並且都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李彪認爲自己的見解纔是正確的,而元志也堅信自己的想法無可挑剔。兩人在大街上就爭論起來,誰也不肯讓步,局面一度十分僵持。 元志回到家後,心中依然憤憤不平,他覺得李彪實在是不可理喻。於是,他氣沖沖地對家人說:“我與李彪今日在街上爭論,簡直是無法調和,真可謂是各走各的路!”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耳中。皇帝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並沒有明確地偏袒某一方,而是覺得兩人都過於固執己見。皇帝心想,他們就如同那分道揚鑣之人,各自朝着自己認定的方向前行,卻不願意相互妥協和理解。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就如同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也常常因爲利益和觀點的不同而產生分歧和衝突。他們有的時候就像元志和李彪一樣,堅持自己的立場,互不相讓,最終導致關係破裂,甚至引發戰爭。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與他人意見不合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都像元志和李彪那樣,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願意傾聽和理解對方,那麼就很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我們應該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保持開放的心態,嘗試着去溝通和協商,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像元志和李彪那樣分路揚鑣,而是能夠攜手共進,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正如古人所說:“和則兩利,鬥則兩傷。”我們應該以史爲鑑,從元志和李彪的故事中汲取教訓,在面對分歧和矛盾時,能夠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處理,而不是輕易地分道揚鑣。這樣,我們的人生道路纔會更加順暢,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和諧。

分路揚鑣-成語圖片

分路揚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