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杀

成语拼音

bù jiào ér shā

不教而杀成语解释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典故出处

《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56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他上任时颁布了三大法令,实行实价买卖,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国人。当时少正卯出来反对被抓,手下问孔子杀不杀,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张教育,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 就把他抓入牢中。

成语造句

对于那些犯了小错的人,如果不给予教育引导就直接严厉惩处,这就是不教而杀,是不可取的做法。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君王刚刚登上王位。这位君王一心想要展现自己的威严,让百姓对他敬畏有加。 新君继位后,便迫不及待地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律法,对于许多行为都制定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然而,他却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导百姓这些律法的具体内容以及意义。 大臣中有一位智者,他看出了这种做法的弊端,于是鼓起勇气向君王进谏道:“陛下,您如今颁布了诸多律法,可是百姓们并不知晓其中的细则啊。您这样不教而直接以律法严惩,恐怕会引起民怨啊。”君王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律法存在,百姓就应该遵守,不需要专门去教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律法的情况越来越多,君王也毫不留情地按照律法进行惩处。一时间,监狱人满为患,社会上弥漫着恐慌和不满的情绪。 终于,这种情况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起义。起义的百姓们对君王这种不教而杀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抗议,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君王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他想起了古代的圣王舜,舜在治理国家时,总是先耐心地教导百姓,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只有在反复教导无果后,才会采取惩罚措施。而自己却完全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君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智者再次进言:“陛下,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向百姓宣贯律法,让他们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无辜之人受到惩罚。”君王采纳了智者的建议,开始派遣官员深入民间,详细讲解律法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百姓们逐渐了解了律法,社会也慢慢恢复了秩序。君王深刻地体会到了“不教而杀谓之虐”这句话的含义,明白了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严厉的律法和惩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让百姓自觉地遵守规则。 从此之后,这位君王改变了自己的治国策略,注重对百姓的教育和培养,国家也日益繁荣昌盛起来。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在处理事情时,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行动,而应该先给予充分的教导和引导,否则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教而杀-成语图片

不教而杀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