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殺

成語拼音

bù jiào ér shā

不教而殺成語解釋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典故出處

《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56歲的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他上任時頒佈了三大法令,實行實價買賣,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國人。當時少正卯出來反對被抓,手下問孔子殺不殺,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張教育,認爲“不教而殺謂之虐。” 就把他抓入牢中。

成語造句

對於那些犯了小錯的人,如果不給予教育引導就直接嚴厲懲處,這就是不教而殺,是不可取的做法。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有一位君王剛剛登上王位。這位君王一心想要展現自己的威嚴,讓百姓對他敬畏有加。 新君繼位後,便迫不及待地頒佈了一系列嚴苛的律法,對於許多行爲都制定了極爲嚴厲的懲罰措施。然而,他卻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教導百姓這些律法的具體內容以及意義。 大臣中有一位智者,他看出了這種做法的弊端,於是鼓起勇氣向君王進諫道:“陛下,您如今頒佈了諸多律法,可是百姓們並不知曉其中的細則啊。您這樣不教而直接以律法嚴懲,恐怕會引起民怨啊。”君王卻不以爲然,他認爲只要律法存在,百姓就應該遵守,不需要專門去教導。 隨着時間的推移,百姓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律法的情況越來越多,君王也毫不留情地按照律法進行懲處。一時間,監獄人滿爲患,社會上瀰漫着恐慌和不滿的情緒。 終於,這種情況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起義。起義的百姓們對君王這種不教而殺的行爲表示強烈的抗議,他們認爲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君王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 他想起了古代的聖王舜,舜在治理國家時,總是先耐心地教導百姓,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正確的行爲,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只有在反覆教導無果後,纔會採取懲罰措施。而自己卻完全忽略了這至關重要的一點。 君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緊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智者再次進言:“陛下,如今當務之急是要向百姓宣貫律法,讓他們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的無辜之人受到懲罰。”君王採納了智者的建議,開始派遣官員深入民間,詳細講解律法的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百姓們逐漸瞭解了律法,社會也慢慢恢復了秩序。君王深刻地體會到了“不教而殺謂之虐”這句話的含義,明白了治理國家不能僅僅依靠嚴厲的律法和懲罰,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育和引導,讓百姓自覺地遵守規則。 從此之後,這位君王改變了自己的治國策略,注重對百姓的教育和培養,國家也日益繁榮昌盛起來。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在處理事情時,不能簡單粗暴地採取行動,而應該先給予充分的教導和引導,否則可能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

不教而殺-成語圖片

不教而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