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诛
成语拼音
- bù jiào ér zhū
不教而诛成语解释
-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典故出处
-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成语典故
-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这就是虐。其次上暴、贼及小家子气。
成语造句
- 对于一些初次犯错的人,如果不事先教育警示就直接严厉惩处,那就是不教而诛,这种做法并不恰当。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新上任的君王。这位君王年轻气盛,一心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一开始,君王颁布了许多新的法令和政策,期望能推动国家的发展。然而,他在推行这些举措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民众应该自然而然地理解并遵守这些法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众由于不了解新的法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了规定。君王得知后,大发雷霆,立刻下令严惩这些人,完全不顾他们是否是无心之失。许多无辜的百姓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一时间,国内人心惶惶,民众对君王充满了恐惧和抱怨。
朝中一位睿智的大臣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向君王进谏。在朝堂之上,大臣诚恳地对君王说:“陛下,治理国家不能如此简单粗暴。孔子曾言:‘不教而杀谓之虐。’您在没有好好教导民众法令的情况下,就对他们进行严惩,这和暴虐又有何区别呢?百姓并非故意违抗,他们只是不了解。如果您能先耐心地教导他们,让他们明白法令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自然会遵守。这样,国家才能真正走向繁荣昌盛啊。”
君王听了大臣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确实过于草率和鲁莽。于是,君王决定改变策略,他派出官员深入民间,详细地向民众解释每一条法令,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渐渐地,民众明白了君王的用心,也开始自觉地遵守法令。国家的秩序变得越来越好,民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通过这件事,君王深刻地认识到,“不教而诛”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国家和人民共同进步。从此,他更加注重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国家也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提醒着每一位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先教而后诛,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教而诛-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