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誅

成語拼音

bù jiào ér zhū

不教而誅成語解釋

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典故出處

《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成語典故

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孔子答道只須尊奉“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政”就可以。其中“四惡政”之首就是平時不給人教育,到時候卻怪別人而去殺人,這就是虐。其次上暴、賊及小家子氣。

成語造句

對於一些初次犯錯的人,如果不事先教育警示就直接嚴厲懲處,那就是不教而誅,這種做法並不恰當。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有一位新上任的君王。這位君王年輕氣盛,一心想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國家迅速強大起來。 一開始,君王頒佈了許多新的法令和政策,期望能推動國家的發展。然而,他在推行這些舉措的時候,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對民衆的教育和引導。他理所當然地認爲,民衆應該自然而然地理解並遵守這些法令。 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民衆由於不瞭解新的法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了規定。君王得知後,大發雷霆,立刻下令嚴懲這些人,完全不顧他們是否是無心之失。許多無辜的百姓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一時間,國內人心惶惶,民衆對君王充滿了恐懼和抱怨。 朝中一位睿智的大臣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決定向君王進諫。在朝堂之上,大臣誠懇地對君王說:“陛下,治理國家不能如此簡單粗暴。孔子曾言:‘不教而殺謂之虐。’您在沒有好好教導民衆法令的情況下,就對他們進行嚴懲,這和暴虐又有何區別呢?百姓並非故意違抗,他們只是不瞭解。如果您能先耐心地教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法令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自然會遵守。這樣,國家才能真正走向繁榮昌盛啊。” 君王聽了大臣的話,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的做法確實過於草率和魯莽。於是,君王決定改變策略,他派出官員深入民間,詳細地向民衆解釋每一條法令,讓他們清楚地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民衆明白了君王的用心,也開始自覺地遵守法令。國家的秩序變得越來越好,民衆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通過這件事,君王深刻地認識到,“不教而誅”是不可取的,只有通過教育和引導,才能讓國家和人民共同進步。從此,他更加註重與民衆的溝通和交流,國家也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這個故事也被後人傳頌,提醒着每一位統治者要以民爲本,先教而後誅,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不教而誅-成語圖片

不教而誅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