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成语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釜底抽薪成语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典故出处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成语典故

北朝东魏大将侯景起兵反叛朝廷被打败,就跑到南朝梁武帝萧衍那里求救,萧衍发兵给他,他进攻东魏失败。东魏魏收给萧衍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劝萧衍对侯景这种人只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萧衍不听,侯景后来又背叛梁朝。

成语造句

面对对方的猛烈进攻,我们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扭转局势。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常年遭受邻国的侵扰。这个邻国军队强大,总是肆意掠夺边境地区的百姓,给本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国王为此忧心忡忡,召集了国内的大臣们商议对策。其中一位大臣名叫李智,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李智对国王说:“陛下,我们不能一直被动挨打,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我们的邻国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如果我们能够断掉他们的粮草补给线,就如同釜底抽薪,他们必然会陷入困境。”国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同时也担心这个计划的风险太大。 然而,李智坚定地说:“陛下,我们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百姓将永无宁日。”国王最终还是同意了李智的计划。 李智带领着一支精锐部队,悄悄地绕到了邻国的后方。他们经过艰苦的跋涉和战斗,终于找到了邻国存放粮草的营地。趁着夜色,他们发动了突袭,将粮草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失去了粮草的邻国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士兵们饥饿难耐,战斗力急剧下降。而本国军队趁此机会发起了反攻,打得邻国军队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经过这场战役,邻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轻易侵犯本国了。而本国的百姓们也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如同在战争中,断掉敌人的补给线,就能使其失去优势,从而为自己赢得胜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才能彻底摆脱困境,迎来美好的未来。

釜底抽薪-成语图片

釜底抽薪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