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曲周郎
成語拼音
- gù qǔ zhōu láng
顧曲周郎成語解釋
- 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典故出處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成語典故
- 東漢末年,吳中有一位名將叫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與孫策友善,後歸孫策,爲建威中郎將,助策在江東創立了孫吳政權。孫策死後,周瑜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周瑜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兩年後周瑜病死,終年35歲。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精於音樂,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據載: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幾分醉意了,也能聽出那怕是很細微的差錯。每當發現了錯誤,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錯了。因此,當時有句歌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成語造句
- 他對音樂有着極高的天賦和造詣,精通各種樂器,簡直就是現代版的顧曲周郎。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末年,有一位才華橫溢的人物,他便是周瑜,人們常稱他爲“周郎”。
周瑜自幼聰慧,精通音律。他生得英俊瀟灑,風度翩翩,是衆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當時,江東一帶的人們對他極爲敬仰和喜愛。
有一次,周瑜參加一場宴會。宴會上,絲竹之聲不絕於耳,歌伎們輕歌曼舞。周瑜一邊與衆人飲酒暢談,一邊欣賞着表演。突然,樂隊在演奏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失誤,一個音符彈錯了。在座的許多人都沒有察覺到這細微的差錯,但周瑜卻敏銳地捕捉到了。他微微皺了皺眉頭,轉頭看向樂隊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滿。旁邊的人看到他的反應,立刻明白了是怎麼回事,紛紛驚歎於他對音律的精通和敏感。
又有一回,周瑜路過一處,聽到裏面傳出的樂聲。他駐足傾聽,不一會兒便指出了其中的幾處錯誤。這件事傳開後,人們對他的音樂才華更是欽佩不已。
後來,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一統天下。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上下人心惶惶。而周瑜卻挺身而出,力主抗曹。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與諸葛亮等謀士一起制定了巧妙的戰略。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指揮東吳水軍與曹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他巧妙地運用火攻之計,燒燬了曹軍大量的船隻,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使東吳轉危爲安,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周瑜的威名從此遠揚,成爲了那個時代的傳奇人物。
而“顧曲周郎”這個成語,也隨着時間的推移流傳了下來。它不僅僅是對周瑜精通音律這一才華的讚美,更是對他那非凡的智慧、勇氣和魅力的一種概括。在歷史的長河中,周瑜以其卓越的才能和獨特的魅力,成爲了人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正如後人詩中所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周瑜的故事,激勵着無數人追求卓越,展現自我,成爲了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顧曲周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