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肉味
成語拼音
- bù zhī ròu wèi
不知肉味成語解釋
-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喫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喫。
典故出處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到齊國遊學,他到郊外散步,他聽到一陣悅耳的音樂,就循聲走去,看見一個老人在樹林裏演奏《韶》樂,悠揚的樂聲把孔子心中煩悶驅逐得一乾二淨。以後的幾個月孔子一直陶醉在這音樂中,不知道喫肉的味道。
成語造句
- 孔子聽韶樂,喜愛之極,以至於很長時間都沉浸其中而不知肉味。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他性格豪爽,爲人勇敢。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老師,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回答說:“君子把義看作是最尊貴的,如果君子只有勇而沒有義,就會作亂;而小人只有勇而沒有義,就會偷盜。”
當時的魯國,國君勢力較弱,而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大夫卻掌握着國家的實權,他們經常違背周禮。孔子對此深感憂慮,他一心想要恢復周禮,讓社會重新回到秩序井然的狀態。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他認爲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有一天,孔子偶然聽到了一段非常美妙的音樂,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沉浸其中,竟然很長時間都不知道肉的味道。
原來,這段音樂是周天子的樂師演奏的韶樂。韶樂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音樂,它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和諧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孔子在欣賞韶樂的過程中,完全陶醉在了音樂的世界裏,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最喜歡喫的肉。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遍了魯國,人們都對孔子對音樂的熱愛和專注感到欽佩。孔子的弟子們也紛紛向他請教音樂的奧祕。孔子對他們說:“音樂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藝術形式,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天地之間的和諧與美好。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音樂,體會其中的韻味和內涵。”
孔子對韶樂的推崇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嚮往。在他看來,韶樂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種高尚的道德和文化。孔子希望通過恢復周禮,讓人們重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孔子不知肉味的故事,成爲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它不僅體現了孔子對音樂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更反映了他對理想和信念的執着。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的音樂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繁榮,成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依然可以從孔子不知肉味的故事中感受到他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精神,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不知肉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