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謀善斷

成語拼音

hào móu shàn duàn

好謀善斷成語解釋

善:擅長;斷:決斷。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典故出處

晉·陸機《辨亡論》上:“疇諮俊茂,好謀善斷。”

成語典故

三國時,孫權善於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只要有才能,願爲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前往荊州,以弔喪爲名,聯合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共同對抗曹操。魯肅與劉備見面後,劉備表示同意,便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當時,孫權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不採取主動將會大禍臨頭。曹軍南下作戰,非常疲倦,加上他們又不習水戰,只要孫、劉聯軍,一定能將曹操打敗。孫權聽了這番分析,增強了聯劉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議,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後,認爲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議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大獲全勝。周瑜的話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一年,孫權任命周瑜爲左督,魯肅爲贊軍校尉,程普爲右督,率三萬精兵沿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迎擊曹軍。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建立吳國後,由於他善於用人,善於判斷,所以吳國越來越強大。

成語造句

他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總是能夠做到好謀善斷,從而高效地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人物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決斷力而備受矚目,他就是三國時期的孫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孫權繼承父兄之業,據有江東。當時的局勢十分複雜,各方勢力相互角逐。孫權年紀雖輕,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面對諸多挑戰和抉擇,孫權總能冷靜思考,分析利弊。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試圖一舉吞併江東。江東羣臣驚恐萬分,有人主張投降,認爲曹操勢大,不可與之抗衡。然而孫權並沒有盲目聽從這些建議,他深知投降意味着失去自主和尊嚴,而且曹操也未必會善待他們。 在關鍵時刻,孫權與手下的謀士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謀劃。他認真聽取了各方的意見,權衡利弊。最終,他決定與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這一決策並非輕而易舉,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但孫權憑藉着他的好謀善斷,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這條艱難的道路。 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充分發揮了他的領導才能和決斷力。他積極組織和調配兵力,與劉備聯軍緊密配合。面對曹操強大的水軍,孫權果斷採納了周瑜等人的建議,採用火攻之計,成功地擊敗了曹操的大軍。這場戰役不僅使江東得以保存,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此後,孫權繼續在複雜的局勢中展現出他的好謀善斷。他不斷拓展疆土,加強江東的實力。同時,他善於用人,廣納賢才,使得江東人才濟濟。在處理與其他勢力的關係上,孫權總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明智的決策,既保持了江東的獨立和穩定,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各方的平衡。 孫權的好謀善斷不僅體現在軍事和政治上,也體現在他對國家的治理和發展上。他注重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他還積極開展海外貿易,加強了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和聯繫。 縱觀孫權的一生,他憑藉着好謀善斷的品質,在動盪的時代中站穩了腳跟,建立了一番不朽的功業。他的事蹟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傳頌和學習的典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孫權的智慧和決斷力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的心中,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抉擇時,能夠冷靜思考,果斷決策,以智慧和勇氣開創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

好謀善斷-成語圖片

好謀善斷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