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馬功勞
成語拼音
- hàn mǎ gōng láo
汗馬功勞成語解釋
- 汗馬:將士騎的馬奔馳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典故出處
-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
成語典故
- 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衝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鬥次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扞關’。”(扞,扞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一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後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一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爲晉文公時,對於隨從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麼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裏隱居起來了。另一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一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着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爲論功勞應以蕭何爲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爲“酇侯”(酇,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餘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餘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麼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於是接着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纔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麼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成語造句
- 他在公司辛勤工作多年,爲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有一位名叫李廣的將軍。他出身將門世家,自幼便胸懷壯志,渴望在沙場上建功立業。
李廣一生經歷了無數次戰鬥,他的勇猛和智謀在軍中赫赫有名。有一次,敵軍大規模入侵邊境,燒殺搶掠,百姓們苦不堪言。李廣得知後,立刻率領部下奔赴前線。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如同一頭勇猛的雄獅。他的箭術更是出神入化,往往能在遠距離準確地射中敵人,讓敵軍聞風喪膽。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李廣成功地擊退了敵軍,保衛了邊境的安寧和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他的功績傳遍了整個國家,人們對他無不敬佩有加。
然而,李廣的仕途卻並非一帆風順。儘管他有着卓越的戰功,但在官場的複雜鬥爭中,他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和不公。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依然堅守在戰場上,爲國家和人民默默奉獻。
多年後,國家再次面臨重大危機,敵軍又一次大規模入侵。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邁,但他毫不猶豫地再次披掛上陣。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他依然發揮出了自己的勇猛和智謀,帶領士兵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他們成功地扭轉了戰局,爲國家贏得了勝利。
李廣的一生,爲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名字成爲了勇敢和忠誠的象徵,被人們銘記於心。他的事蹟也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爲了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古人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廣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英雄,他的汗馬功勞將永遠被人們敬仰和傳頌。
汗馬功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