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

成語拼音

bù zì liàng lì

不自量力成語解釋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典故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成語造句

他居然想憑藉一己之力挑戰整個團隊,真是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叫息國。息國雖然不大,但國君卻有着勃勃的野心。 有一次,息國和鄭國之間發生了一些摩擦。息國國君在沒有充分考慮雙方實力差距的情況下,竟然決定出兵攻打鄭國。大臣們聽聞這個決定後,紛紛前來勸諫。他們說道:“鄭國的國力遠在我們之上,我們這樣貿然出兵,無疑是自尋死路啊,這簡直就是不自量力之舉。”然而,息國國君卻完全不聽從大臣們的建議,固執地認爲自己的軍隊能夠戰勝鄭國。 他帶領着息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地衝向鄭國。鄭國國君得知息國來襲,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鄭國的大臣們分析了局勢後,胸有成竹地制定了作戰計劃。當息國軍隊抵達鄭國邊境時,他們遭遇了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鄭國的軍隊訓練有素,戰術運用得當,很快就將息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息國國君看着自己的士兵們紛紛潰敗,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太晚了。這次戰爭以息國的慘敗而告終,息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資,還在諸侯國中丟盡了臉面。而鄭國則因爲這場勝利,威望大增。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其他國家的人都對息國國君的愚蠢行爲感到可笑,紛紛議論道:“息國國君如此不懂得衡量自己的實力,盲目出兵,真是可笑之極。”從此,“不自量力”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那些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不懂得正確評估形勢的人。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個故事也時刻提醒着後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客觀、全面地分析自己和對方的實力,不可盲目自大,否則就會重蹈息國國君的覆轍,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我們應當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保持謙遜和理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不自量力-成語圖片

不自量力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