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疑不決
成語拼音
- hú yí bù jué
狐疑不決成語解釋
- 傳說狐狸多疑,所以稱多疑叫狐疑。形容心裏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典故出處
- 《後漢書·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成語典故
- 黃河的孟津、河津兩處渡口河面較窄,冬天河水結成冰,車馬可以從冰上渡過。剛結冰時人們不敢過渡,古人想出讓狐狸先行通過的辦法,因爲狐狸多疑,邊走邊聽冰下的水聲,遇到狐疑不決時必須提防能否通過,狐狸能過就可以放心通行了。
成語造句
- 他面對選擇時總是思前想後,顯得狐疑不決,最終往往錯失了很多機會。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重要的決策。這個國家的國王收到了兩個不同的建議,一個來自大臣甲,一個來自大臣乙,這讓國王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大臣甲主張發動一場戰爭,去奪取鄰國的一片富饒土地,他認爲這將大大增強國家的實力和財富。大臣乙則堅決反對,他認爲戰爭會帶來巨大的傷亡和破壞,而且鄰國也並非容易對付,可能會引發長期的戰亂。
國王在這兩個建議之間搖擺不定,他一會兒覺得大臣甲的話有道理,一會兒又覺得大臣乙的觀點也不容忽視。他整日在王宮之中踱步沉思,心中滿是疑慮。
宮廷中的謀士們紛紛進言,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這讓國王更加狐疑不決。他一會兒想要聽從這個謀士的意見,一會兒又被另一個謀士的觀點所吸引。
時間一天天過去,國王始終無法做出決定。而鄰國察覺到了這個國家的異樣,開始加強了自己的防禦。
國王在猶豫不決中,突然想起了歷史上曾經有一個類似的情況。在很久以前,另一個國家的國王也面臨過這樣的抉擇,當時那個國王因爲遲遲不能下定決心,最終錯失了良機,國家也陷入了困境。
想到這裏,國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狐疑不決下去了。他開始重新審視兩個大臣的建議和謀士們的觀點,認真分析其中的利弊。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國王最終決定採取大臣乙的建議,放棄發動戰爭,而是通過和平的方式與鄰國進行交流和合作。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國家在國王的明智決策下,逐漸繁榮昌盛起來。而國王也從這次經歷中明白了,在面對重要決策時,不能狐疑不決,必須要果斷地做出選擇,否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面臨各種選擇,當我們猶豫不決時,可能會錯失機會或者陷入困境。我們應該像故事中的國王一樣,學會果斷地做出決策,避免因爲狐疑不決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我們也要在做出決策之前,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權衡利弊,這樣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狐疑不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