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滅虢

成語拼音

jiǎ dào miè guó

假道滅虢成語解釋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獻公要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同時給虞國送去寶馬和貴重禮物。虞國國君貪財,大夫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近鄰,它的滅亡必然會導致虞國滅亡。”虞國君主不聽勸諫,答應晉軍過境,結果晉國滅掉虢國立即滅虞。

成語造句

晉國想要擴張領土,便想出了一個計謀,通過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這其實就是假道滅虢。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晉國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將目光瞄準了臨近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 虢國和虞國雖然都是小國,但彼此相互依存,關係較爲緊密。晉獻公一直想吞併這兩個國家,卻苦無良策。 晉獻公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荀息,他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建議先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等打下虢國後,再回頭順勢滅掉虞國。晉獻公聽後有些猶豫,擔心虞國不會輕易答應借道。 荀息說:“大王不必擔心,虞國國君貪財好利,只要我們送上厚禮,他必定會同意借道。”於是,晉獻公派荀息帶着珍貴的禮物,如美玉和良馬,前往虞國。 虞國國君見到如此豐厚的禮物,滿心歡喜,完全不顧大臣宮之奇的勸阻。宮之奇深知晉國的野心,他引經據典地說:“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旦滅亡,虞國也不能獨存啊!就如同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然而,虞國國君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根本聽不進宮之奇的話,執意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請求。 晉國軍隊順利地通過虞國,攻打虢國。虢國毫無防備,很快就被晉國佔領。虢國國君出逃。 晉國軍隊在回師途中,在虞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又滅掉了虞國。虞國國君這才如夢初醒,懊悔不已,但爲時已晚。 就這樣,晉國通過“假道滅虢”之計,成功地吞併了虢國和虞國,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和勢力。這個故事也成爲了一個經典的例證,警示着後人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而忽視了潛在的巨大危險。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複雜的政治和軍事鬥爭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否則就可能像虞國國君一樣,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悲慘下場。 而“假道滅虢”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於形容以借道爲名,行滅亡他國之實的行爲。它不僅在歷史中被屢屢提及,也在後世的各種文學作品和政治論述中被廣泛運用,成爲了一個具有深刻寓意和警示意義的成語典故。

假道滅虢-成語圖片

假道滅虢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