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貞不屈
成語拼音
- jiān zhēn bù qū
堅貞不屈成語解釋
- 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典故出處
- 《荀子·法行》:“堅強而不屈,義也。”《後漢書·王龔傳》:“王公束脩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爲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衆,橫爲讒佞所構毀。”
成語典故
- 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成語造句
- 面對敵人的殘酷迫害,他始終堅貞不屈,堅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則。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將軍。他出身將門世家,自幼習武,有着高超的武藝和過人的軍事才能。
當時,李陵奉命率領五千士兵出征匈奴。在深入敵境之後,他們遭遇了數倍於己的匈奴大軍。儘管敵我力量懸殊,但李陵毫不畏懼,帶領士兵們奮勇殺敵,與匈奴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然而,在經過多日的激戰之後,李陵的軍隊終因寡不敵衆,陷入了絕境。匈奴單于敬佩李陵的英勇和頑強,便派人勸降他,許諾給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但李陵堅決拒絕了匈奴單于的勸降,他說:“我身爲大漢將軍,寧死也不會背叛我的祖國和人民。”
匈奴單于見李陵如此堅貞不屈,便下令對他和他的士兵們發起了更加猛烈的攻擊。李陵和他的士兵們在絕境中依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因彈盡糧絕而被俘。
儘管李陵被俘,但他的心始終沒有屈服。他在匈奴的日子裏,多次拒絕了匈奴單于的各種誘惑和威逼,始終堅守着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他的堅貞不屈的精神,讓匈奴人也爲之敬佩。
後來,漢武帝得知了李陵被俘的消息,一開始他非常憤怒,認爲李陵叛國投敵。但當他了解到李陵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和他被俘後的堅貞不屈後,他的態度有所緩和。然而,朝中的一些大臣卻紛紛上書,指責李陵的行爲。
在歷史的長河中,李陵的故事成爲了堅貞不屈的典範。他的事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在面對困境和誘惑時,是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的。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的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始終保持着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爲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奮鬥不息。
堅貞不屈,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成語,更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偉大的精神象徵。它代表着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不向敵人屈服,不爲利益所動。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種精神都有着永恆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當銘記像李陵這樣的英雄人物,傳承和弘揚堅貞不屈的精神,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堅貞不屈-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