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野鶩

成語拼音

jiā jī yě wù

家雞野鶩成語解釋

晉人庾翼以家雞喻自己的書法,以野雉喻王羲之的書法。比喻不同的書法風格。也比喻人喜愛新奇,而厭棄平常的事物。

典故出處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小兒輩厭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

成語典故

東晉武將庾翼與王羲之一樣都能寫一手好書法,他看到自己的兒子與侄子不學他的書法改學王羲之的書法,心中十分不滿,說兒子與侄兒不愛家雞愛野雞,要與王羲之比高低。後來他見了王羲之的一幅書法作品後就心服口服了。

成語造句

他的書法一會兒模仿楷書的規整,一會兒又追求草書的灑脫,簡直就是家雞野鶩,沒有自己的風格。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華的國度。在這個國度裏,有一位富家公子,他自小生活優渥,備受寵愛。 這位公子對於家中所養的那些美麗而溫順的家雞不屑一顧,反而對外面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鶩充滿了好奇與嚮往。他常常看着天空中飛翔的野鶩,心中充滿了羨慕,覺得它們的生活纔是充滿激情與自由的。 有一天,公子瞞着家人偷偷溜出家門,跑到郊外去追尋野鶩的蹤跡。他在荒野中奔跑着,試圖接近那些野鶩。然而,野鶩們生性警覺,一看到有人靠近便迅速飛走。公子不甘心,他一路追逐,漸漸地迷失了方向。 夜幕降臨,公子發現自己身處荒郊野外,又餓又累。他開始懷念起家中溫暖的牀鋪和美味的食物,後悔自己的莽撞行爲。此時,他才意識到,家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家雞,其實也有着它們的價值和意義。 他在黑暗中艱難地尋找着回家的路,心中充滿了懊悔。經過一番波折,公子終於回到了家中。從那以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家雞雖然看似普通,但它們一直陪伴在身邊,提供着穩定和安寧;而野鶩雖然自由灑脫,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危險。 正如《後漢書·朱浮傳》中所說:“伯通自伐,以爲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羣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爲遼東豕也。”我們不能總是盲目地追求那些看似新奇而美好的事物,而忽略了身邊已經擁有的珍貴。家雞野鶩,各有其長,我們應該學會珍惜和平衡,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懂得欣賞不同事物的價值,不輕視身邊的平凡,也不盲目追逐遠方的虛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選擇。

家雞野鶩-成語圖片

家雞野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