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土食毛

成語拼音

jiàn tǔ shí máo

踐土食毛成語解釋

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長的糧食蔬菜等植物。

典故出處

語出《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成語典故

諸君踐土食毛,義亦可死;但未食祿,亦可以無死。★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黃忠端公》

成語造句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我們應心懷感恩,畢竟每個人都踐土食毛,受其滋養。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鄭國有一位年輕的大臣名叫子產,他聰明睿智且心懷壯志。 當時鄭國國力並不強盛,時常受到周邊強國的威脅和欺壓。子產決心要爲國家的繁榮和穩定而努力。 有一次,鄭國面臨着晉國的強大壓力,晉國要求鄭國繳納大量的財物和貢品。子產深知鄭國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負擔,但直接拒絕又可能會引來晉國的征伐。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 子產前往晉國,面見晉國的國君,他沒有直接提及貢品的事情,而是先與晉國國君談論起了國家治理和百姓生活。他引經據典,講述了歷史上那些因爲過度剝削百姓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同時也提到了百姓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需要依靠土地和物產才能生存一樣,所謂“踐土食毛”,沒有百姓的辛勤耕耘和奉獻,國家又怎能繁榮昌盛呢。 晉國國君聽後,陷入了沉思。子產接着說:“鄭國願意與晉國保持友好關係,但如果晉國一味地索取,將會使鄭國的百姓生活困苦,這對兩國的關係也並無益處。” 最終,晉國國君被子產的言辭和智慧所打動,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要求有些過分,於是減輕了鄭國的貢品負擔。 子產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維護了鄭國的利益和尊嚴。他深知國家的根基在於百姓,只有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的這種理念和做法,爲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鄭國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而“踐土食毛”這個成語,也因此被用來形容對故土的感恩之情以及人與土地、物產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它提醒着人們要珍惜腳下的土地,感恩大自然的恩賜,同時也要關愛和照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踐土食毛-成語圖片

踐土食毛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