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屍謗屠

成語拼音

jiàn shī bàng tú

諫屍謗屠成語解釋

向屍體勸諫,向屠伯指責殺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於事。

典故出處

唐·柳宗元《天對》幽禍挐以誇,憚褒以漁。淫嗜筏殺,諫屍謗屠。”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面對社會的不良現象,我們應該勇敢發聲,而不是沉默不語,否則就如同諫屍謗屠般毫無意義。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有時候卻固執己見,聽不進不同的意見。 當時,衛國朝堂上有一位賢臣名叫史魚。史魚爲人正直,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和百姓的福祉着想。他看到衛靈公在一些決策上存在偏頗,時常會直言進諫,希望衛靈公能夠改正錯誤,做出正確的抉擇。然而,衛靈公卻對史魚的諫言並不總是虛心接受,甚至有時還會心生不滿。 有一次,衛靈公決定推行一項政策,史魚認爲這項政策存在諸多弊端,可能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不良後果。於是,他再次鼓起勇氣向衛靈公進諫,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擔憂。可是,衛靈公卻根本不爲所動,依然堅持要推行這項政策。 史魚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奈,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職責。他依然不斷地尋找機會,試圖說服衛靈公改變主意。然而,衛靈公始終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史魚的身體漸漸衰弱,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在臨終前,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囑咐他說:“我一生爲國盡忠,多次向國君進諫,可國君卻未能聽取我的良言。我死後,你不必爲我舉行隆重的葬禮,只需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邊,讓我用這種方式來繼續勸諫國君。” 史魚去世後,他的兒子按照他的遺囑做了。衛靈公得知此事後,深受觸動。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曾經錯過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也明白了史魚的一片忠心。從此,衛靈公開始更加重視大臣們的意見,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史魚這種以特殊方式進行勸諫的行爲,雖然有些極端,但卻充分體現了他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與執着。他的舉動就如同“諫屍謗屠”一般,用一種堅決而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 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作爲臣子,要有敢於直言進諫的勇氣和擔當;而作爲君主,要有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的胸懷和智慧。只有君臣一心,相互信任和支持,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繁榮昌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史魚這樣的賢臣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和精神激勵着後人不斷追求真理,爲國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鬥。

諫屍謗屠-成語圖片

諫屍謗屠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