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焉思肆

成語拼音

jiǎo yān sī sì

狡焉思肆成語解釋

指懷貪詐之心圖謀侵人之國。同狡焉思啓”。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敵人雖然暫時被擊退,但他們並未放棄,仍在暗處窺視,狡焉思肆,妄圖捲土重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名爲衛國的諸侯國中,有一位名叫衛侯的君主。 衛侯繼位之初,也有過一番雄心壯志,想要讓衛國強大起來。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變得驕奢淫逸,對國家政事也不再上心。他整日沉迷於享樂之中,廣納美女,大興土木,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衛國的一些大臣們看到國家日益衰敗,心急如焚,紛紛進諫衛侯,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勵精圖治。然而,衛侯卻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對這些大臣們心生厭惡,認爲他們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 在衛國的鄰國中,有一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個諸侯國的君主早就對衛國虎視眈眈,一直在尋找機會吞併衛國。當他得知衛國如今的狀況後,心中大喜,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他開始積極準備軍事行動,準備一舉攻打衛國。 衛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察覺到了鄰國的異動,再次向衛侯進言,提醒他要加強國防,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可是,衛侯卻依然不以爲然,認爲鄰國不敢輕易對衛國發動進攻。 終於,鄰國的軍隊如潮水般地涌來,衛國毫無防備,瞬間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衛侯這才如夢初醒,但此時已經爲時太晚。衛國的軍隊在敵人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國土不斷淪陷。 在這危急關頭,衛侯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愚蠢,但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他就像那狡焉思肆的狐狸,曾經有機會改正自己的過錯,卻因爲自己的傲慢和固執而錯失良機。最終,衛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重創,百姓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而衛侯也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名字被永遠地銘刻在了衛國曆史的恥辱柱上。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不能像衛侯一樣,在擁有權力和地位時就肆意妄爲,而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謙遜的態度,珍惜和把握好每一個機會,否則一旦大禍臨頭,再後悔也無濟於事。正如《左傳》中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只有居安思危,不斷進取,才能避免重蹈衛侯的覆轍,讓國家和人民走向繁榮昌盛。

狡焉思肆-成語圖片

狡焉思肆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