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聞蛙

成語拼音

jìn huì wén wā

晉惠聞蛙成語解釋

比喻愚昧寡聞。

典故出處

語出《晉書·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爲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成語典故

晉朝時期,晉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經在華林園聽到蛙聲就問左右說:“它們這樣叫是爲了要官做還是別的原因。”後來天下大亂,很多百姓餓死,百官上朝時把情況報告給他,惠帝竟然說他們爲什麼不喫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成語造句

池塘邊傳來陣陣蛙聲,讓人不禁想起“晉惠聞蛙”這個成語所蘊含的典故。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晉惠公是晉國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間,晉國局勢複雜多變。有一年,晉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田野裏的莊稼都乾枯了,百姓們生活困苦,面臨着飢餓的威脅。晉惠公面對這樣的困境,心中焦慮萬分,卻又似乎有些束手無策。 一天,晉惠公正在宮殿中爲旱災之事煩惱,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蛙聲。那蛙聲此起彼伏,彷彿在嘲笑他的無能爲力。晉惠公心中頓生煩悶,對着左右抱怨道:“如今百姓們都在受苦,這青蛙卻叫得如此歡快,真是讓人惱火。” 他的臣子們聽到他的話,有人便上前勸諫道:“主公,青蛙鳴叫乃是自然之態,它們並不知道人間的疾苦。我們不能因爲蛙聲而亂了心神,應當積極想辦法應對旱災纔是。”晉惠公聽了,雖然心中還是有些不快,但也明白臣子說得在理。 然而,晉惠公在處理旱災這件事上卻並不十分得力。他在之前曾向秦國借糧,秦國慷慨相助,可當秦國遭遇困難向他借糧時,他卻拒絕了。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爲讓秦國極爲不滿,也爲日後兩國的矛盾埋下了隱患。 隨着旱災的持續,晉國的局勢愈發危急。百姓們對晉惠公的不滿也日益增加,他們認爲晉惠公沒有盡到一個君主應有的責任,不能有效地帶領他們度過難關。 在這艱難的時刻,晉惠公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努力尋求解決旱災的辦法。他號召大臣們積極獻策,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百姓的困境。 最終,晉國在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後,慢慢走出了旱災的陰影。而晉惠公也從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訓,明白了作爲一個君主應當以民爲本,關注民生疾苦,不能因爲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分心或做出錯誤的決策。 “晉惠聞蛙”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提醒人們不要被一些無關緊要的聲音或事物所幹擾,而應該專注於解決重要的問題,要有大局觀和責任感。同時,也告誡統治者要關心百姓的生活,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和感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晉惠公的故事成爲了後人引以爲戒的例子,讓我們懂得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決心,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被一些細枝末節所困擾。

晉惠聞蛙-成語圖片

晉惠聞蛙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