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之甲

成語拼音

jìn yáng zhī jiǎ

晉陽之甲成語解釋

指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爲興“晉陽之甲”。

典故出處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載:晉趙鞅興晉陽之甲,以清君側爲名,逐荀寅、士吉射。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內政昏亂,爭權奪利的殺戮時常出現。大夫趙鞅因不滿時政,興晉陽之甲,打着“清君側”的旗號進行舉兵反叛,殺入國都,驅逐了當年晉王身邊的寵臣荀寅、士吉射等。

成語造句

如今局勢動盪,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彷彿有晉陽之甲的態勢,令人憂心。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晉國的公室逐漸衰落,而六卿的勢力卻日益強大。 當時,晉國的六卿爲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和中行氏。其中,智氏的智伯瑤最爲強橫霸道,他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不斷地欺凌其他卿族。智伯瑤先是向韓氏索取土地,韓氏的韓康子本不想給,但他的家臣段規認爲可以暫且忍耐,把土地給智伯瑤,這樣會使智伯瑤更加驕橫,從而引起其他卿族的警惕和不滿,到時候就可以坐收漁利。韓康子聽從了段規的建議,把土地給了智伯瑤。 智伯瑤嚐到了甜頭,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氏的魏桓子同樣不想給,但他的家臣任章也提出了和段規類似的想法,魏桓子也將土地給了智伯瑤。 然而,當智伯瑤向趙氏索要土地時,趙氏的趙襄子堅決不給。智伯瑤大怒,於是聯合韓氏和魏氏一起攻打趙氏。趙襄子率領族人退守晉陽,智伯瑤等人包圍了晉陽。 晉陽城牆堅固,城內百姓也團結一致,智伯瑤久攻不下。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引晉水灌城,晉陽頓時變成了一片澤國。趙氏的處境十分危急,但趙襄子毫不氣餒,仍然堅守城池。 在這關鍵時刻,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出城,去遊說韓氏和魏氏。張孟談向他們指出,智伯瑤如此強橫,如果趙氏被滅,下一個就輪到他們了。韓氏和魏氏本來就對智伯瑤心懷不滿,經過張孟談的勸說,他們決定倒戈。 一天夜裏,韓氏和魏氏的軍隊突然襲擊智伯瑤的軍隊,趙襄子也率軍從晉陽城中殺出。智伯瑤毫無防備,被殺得大敗,他自己也被趙襄子所殺。此後,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國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而“晉陽之甲”這個成語,就是源自這段歷史。它後來常用來形容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起事,也代表着一種反抗和鬥爭的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晉陽之甲的故事不斷上演,它提醒着人們,當面對不公和壓迫時,人們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爲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而戰。同時,也告誡那些強橫霸道的人,不要妄圖欺凌他人,否則最終必將自食惡果。正如智伯瑤,他的貪婪和霸道最終導致了自己的覆滅。而韓、趙、魏三家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機會,最終成爲了晉國的主宰。這段歷史不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教訓的例證,讓後人從中汲取經驗和啓示。

晉陽之甲-成語圖片

晉陽之甲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