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

成語拼音

jié zé ér yú

竭澤而漁成語解釋

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爲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成語造句

爲了眼前的利益而竭澤而漁,這種短視的行爲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晉國。晉國的國君一直野心勃勃,妄圖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 當時,在晉國的附近有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叫虢國。虢國雖然不大,但有着豐富的資源和繁榮的經濟。晉國國君對虢國垂涎已久,一心想要將其吞併。 晉國的大臣們紛紛進言,其中一位名叫荀息的大臣向國君獻上了一計。他建議晉國先向虢國借道,去攻打另一個國家虞國,等打下虞國後,再回過頭來攻打虢國。國君聽了覺得此計甚妙,便決定依計行事。 晉國派使者前往虞國,送上了許多珍貴的禮物,並請求借道攻打虞國。虞國的國君和大臣們看到這些禮物後,十分心動,有一些大臣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爲晉國此舉可能別有企圖,不能輕易答應。然而,虞國國君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不顧衆人的勸阻,答應了晉國的請求。 晉國的軍隊順利地通過虞國,攻打了虞國,並且很快就取得了勝利。虞國國君這才如夢初醒,後悔不已。 此時,晉國並沒有停止他們的野心。他們轉過頭來,再次向虞國進軍。虞國國君驚慌失措,連忙向其他國家求救,但其他國家都不願意得罪強大的晉國。虞國最終被晉國所滅。 晉國在這場戰爭中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他們的行爲卻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警惕和不滿。晉國國君爲了一時的利益,採用了這種竭澤而漁的手段,雖然短期內獲得了財富和領土,但卻失去了其他國家的信任和支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竭澤而漁這種行爲的弊端。它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長遠的發展和後果。就像晉國國君爲了吞併虢國和虞國,不惜用盡一切手段,最終卻導致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孤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或企業爲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不惜破壞環境、浪費資源,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最終會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們應該樹立長遠的眼光,注重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未來的大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同時,我們也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讓竭澤而漁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竭澤而漁-成語圖片

竭澤而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