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之節
成語拼音
- jī shān zhī jié
箕山之節成語解釋
- 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願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典故出處
- 《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成語典故
- 西漢末年,小有才氣的薛方一度擔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願離開。後來,王莽用豪華大車高標準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氣地謝絕使者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也。”。
成語造句
- 他一生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展現出了箕山之節,令人敬佩不已。
成語故事
-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品德高尚的賢人名叫許由。
許由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但他卻一心追求寧靜與高潔。當時,堯帝深感自己年事漸高,需要尋找一位有才能且品德出衆的人來接替他治理天下。經過多方打聽和考察,堯帝認定許由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
堯帝親自前往許由的住處,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希望許由能夠擔任天下之主。然而,許由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堯帝的請求。他對堯帝說:“我志不在此,我更喜歡在這箕山之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治理天下這樣的重任,不適合我。”堯帝再三勸說,許由依然堅定自己的立場。
許由爲了表明自己的心志,決定離開箕山,隱居到更遠的地方去。他認爲只有遠離塵世的紛擾,才能真正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淨和安寧。
許由的行爲和態度,充分展現了他對名利的淡泊和對自由的追求。他堅守着自己的箕山之節,不爲權勢和榮華富貴所動搖。這種高尚的品德和節操,在當時被人們廣爲傳頌,成爲了後世人們敬仰和學習的楷模。
後來,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許多人在面對名利和權勢的誘惑時,往往會迷失自己,忘記了初心。但每當人們想起許由和他的箕山之節,就會從中獲得啓示和力量,提醒自己要保持內心的堅定和純潔。
在《史記》中也曾記載了許由的事蹟,他的這種箕山之節,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精神符號。它代表着一種對高尚品德和自由精神的追求,激勵着無數的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隨波逐流,不爲外界的誘惑所左右。即使在今天,箕山之節的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讓我們懂得在喧囂的世界中,要保持一份寧靜和淡泊,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箕山之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