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不遺

成語拼音

juān dī bù yí

涓滴不遺成語解釋

涓細流;滴小水珠。一點一滴也不遺漏。比喻極小的或極少的東西也不遺漏。

典故出處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成語典故

如水傳器,涓滴不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

成語造句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他非常認真仔細,哪怕是極小的細節都能照顧到,真正做到了涓滴不遺。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的國度。這個國度的國王是一位英明且極具智慧的君主。 有一年,這個國家遭遇了嚴重的旱災。長時間沒有降雨,導致河流乾涸,土地乾裂,農作物枯萎,百姓們面臨着嚴重的饑荒。國王心急如焚,他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一位大臣建議開倉放糧,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國王立刻同意了這個方案,並派遣官員們去負責糧食的分發。 負責分發糧食的官員中有一位名叫張華的人,他一向公正廉潔。在分發糧食的過程中,他秉持着公平的原則,認真地記錄每一筆糧食的去向,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送到真正需要的百姓手中。他不辭辛勞地工作着,不忽略任何一個角落,不放過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隨着時間的推移,旱災的情況逐漸得到緩解。而張華的認真負責也得到了國王和百姓們的高度讚揚。當國王檢查糧食分發的情況時,發現所有的糧食都被合理地分配,沒有絲毫的浪費和遺漏,真正做到了“涓滴不遺”。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在古代的一些饑荒時期,也有許多官員和仁人志士們竭盡全力地去幫助百姓,確保每一份資源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他們的行爲體現了對百姓的關愛和責任,也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而張華的事蹟也在這個國度流傳開來,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美談。他的這種精神激勵着後來的官員們,讓他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以百姓的利益爲重,做到不浪費任何一點資源,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涓滴不遺”這個成語也因此成爲了一種對認真負責、不浪費一絲一毫的讚美和推崇,提醒着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這樣的品質和態度。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應該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無論是在資源的利用上,還是在對他人的幫助和關愛上,我們都應該做到盡心盡力,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不浪費任何一點機會,讓每一份努力都能產生最大的價值,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涓滴不遺-成語圖片

涓滴不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