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

成語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

鞠躬盡瘁成語解釋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典故出處

明·宋濂《先府君蓉峯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成語典故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爲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佔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爲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爲“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爲“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裏,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衆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成語造句

爲了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他不辭辛勞,日夜奮戰,真可謂是鞠躬盡瘁。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三國時期,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後,便一心輔佐劉備。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幫助劉備在亂世中站穩腳跟,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臨終前,將幼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此後,諸葛亮肩負起了治理蜀漢的重任。爲了實現興復漢室的大業,他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他一面積極發展生產,增強國力;一面精心策劃軍事行動,試圖北伐中原。 在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爲。他親自制定戰略戰術,指揮軍隊作戰。他還關心士兵的生活和疾苦,與他們同甘共苦。他的智慧和仁德贏得了士兵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 然而,諸葛亮的身體卻在長期的操勞中漸漸垮了下來。但他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繼續爲蜀漢的事業鞠躬盡瘁。他的屬下多次勸他保重身體,他卻總是說:“先帝託孤於我,我怎能不盡心竭力?” 終於,在一次北伐途中,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念念不忘蜀漢的安危,不斷地思考着如何繼續北伐。他對前來探望的大臣們說:“我死後,你們一定要好好輔佐後主,不可有絲毫懈怠。” 不久,諸葛亮與世長辭。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成爲了後世敬仰和學習的楷模。他的事蹟被廣泛傳頌,激勵着無數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不懈奮鬥。諸葛亮雖已離去,但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照耀着歷史的天空。 正如《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諸葛亮之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諸葛亮用他的一生完美詮釋了鞠躬盡瘁的深刻內涵,他的故事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心中。

鞠躬盡瘁-成語圖片

鞠躬盡瘁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