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
成語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雞鳴狗盜成語解釋
-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爲。
典故出處
-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衆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成語典故
-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衆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爲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爲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爲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纔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 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成語造句
- 他看起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沒想到竟會做出那些雞鳴狗盜之事。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以廣招賓客而聞名。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願意,昭王就想殺害他。
孟嘗君派人向昭王的寵姬求救,寵姬說:“我想要孟嘗君的那件白色狐皮裘。”孟嘗君有一件價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剛到秦國時就獻給了昭王。這時,他的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皮裘偷來。”原來這個門客善於鑽狗洞偷東西。於是在夜裏,他裝扮成狗,潛入秦宮倉庫,把狐皮裘偷了出來,獻給了昭王的寵姬。寵姬得到狐皮裘後,就爲孟嘗君說情,昭王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獲釋後,立即乘快車逃離,更換了出境證件,改了姓名逃出城關。夜半時分到了函谷關。昭王后悔放走了孟嘗君,又派人去追。孟嘗君一行到了函谷關,關口規定要雞鳴才放人出關,孟嘗君擔心追兵趕到,十分着急。這時他的另一個門客學起了雞叫,附近的雞聽到叫聲也都跟着叫了起來。守關的士兵聽到雞叫,以爲天亮了,就打開了關門,孟嘗君他們便順利地出關了。
孟嘗君靠着這些雞鳴狗盜之輩逃回了齊國。當初,孟嘗君把這兩個人招爲門客時,其他門客都覺得很不恥,認爲他們沒什麼本事。但經過這件事,大家才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處,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在關鍵時刻也可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這件事也讓人們明白,不能輕視任何人或任何技能。在複雜的社會和人生中,各種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另類的才能,都有可能成爲解難脫困的關鍵。就如同孟嘗君依靠雞鳴狗盜之士逃過一劫,有時候,那些不被看好的人和事,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便是“雞鳴狗盜”這個成語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它提醒着我們要用更加全面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他人。
雞鳴狗盜-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