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
成語拼音
- lǐ yì lián chǐ
禮義廉恥成語解釋
- 古人認爲禮定貴賤尊卑,義爲行動準繩,廉爲廉潔方正,恥爲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典故出處
- 《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成語典故
- 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禮義廉恥之風。★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
成語造句
-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明晰道德準則,時刻銘記並踐行禮義廉恥,不能爲了一時的私利而拋棄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念。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齊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在齊國有一位名叫晏子的賢臣,他以智慧和品德深受百姓的愛戴。
晏子經常出使各國,憑藉着他的才能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利益。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國國君想借此機會羞辱晏子,從而貶低齊國。
晏子來到楚國後,楚王故意讓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這個小門進入。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圖,他站在小門前,義正言辭地說:“只有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楚國的官員無奈,只好打開大門讓晏子進入。
楚王見到晏子後,又想辦法刁難他。楚王問晏子:“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出使?”晏子從容不迫地回答:“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上萬戶人家,人們張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下雨一樣,怎麼會沒有人呢?只是我們齊國派遣使者有個規矩,賢明的人就派他出使到賢明的國君那裏,無能的人就派他出使到無能的國君那裏,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楚王聽了,一時無言以對。
晏子用他的智慧和勇氣,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自己的名譽。他的行爲體現了對禮義廉恥的堅守。
在當時那個時代,禮義廉恥被視爲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基石。“禮”代表着社會的秩序和規範,讓人知道如何相處和行爲;“義”則強調正義和道德準則,使人能夠明辨是非;“廉”體現了廉潔奉公,不貪圖私利;“恥”則是讓人有羞恥之心,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晏子的故事被後世廣爲傳頌,成爲了人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他所展現出來的品德和智慧,正是對禮義廉恥這一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仁人志士都秉持着禮義廉恥的信念,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時至今日,禮義廉恥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提醒着我們要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公德,保持廉潔自律,以及有正確的榮辱觀。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依然需要弘揚這種價值觀,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將禮義廉恥銘記於心,並付諸實踐,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美好,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
禮義廉恥-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