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

成語拼音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兩袖清風成語解釋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典故出處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成語典故

古往今來,凡爲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爲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着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爲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晉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衚衕的意思,引申爲民間、老百姓。

成語造句

他爲官多年,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潔的原則,真正做到了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愛戴。

成語故事

在明朝正統年間,有一位官員名叫于謙。于謙自幼聰慧好學,志向高遠,有着一顆報效國家和百姓的心。 于謙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他爲官清正廉潔,一心爲民。當時的官場中存在着諸多貪污腐敗的現象,但于謙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與那些污濁之輩同流合污。 在一次奉命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時,于謙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他看到當地百姓因爲天災和苛政而生活困苦,心中十分不忍。於是,他積極採取措施,開倉賑糧,幫助百姓度過難關。他還大力整頓吏治,嚴懲那些貪污受賄、欺壓百姓的官員。 于謙的所作所爲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權貴。他們對於謙懷恨在心,時常在皇帝面前詆譭他。然而,于謙卻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爲百姓辦事。 有一次,于謙回京述職。有人勸他說:“您這次回京,應該帶些禮物去孝敬那些權貴,這樣您的仕途纔會更加順暢。”于謙聽後,哈哈一笑,說:“我爲官兩袖清風,哪有什麼禮物可帶?我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百姓就行了。”說完,他便甩了甩自己的袖子,昂首挺胸地離開了。 于謙的“兩袖清風”不僅體現在他的爲官之道上,也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生活簡樸,不追求奢華享受。他的住所簡陋,傢俱也十分簡單。 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國家陷入了危機之中。于謙挺身而出,擁立朱祁鈺爲帝,組織軍民進行抵抗,最終成功擊退了瓦剌的進攻,保衛了國家的安全。然而,朱祁鎮復辟後,卻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將於謙處死。 于謙雖然含冤而死,但他的“兩袖清風”和高尚品德卻永遠留在了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不衰,成爲了後世爲官者的楷模。“兩袖清風”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爲官清正廉潔、不貪不佔的人。正如《明史·于謙傳》中所記載:“謙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及籍沒,家無餘資。”于謙以其高潔的品行和無私的奉獻,爲後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兩袖清風-成語圖片

兩袖清風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