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賢相厄

成語拼音

liǎng xián xiāng è

兩賢相厄成語解釋

厄:迫害。指兩個有才德的人相互迫害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佈列傳》:“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手下大將季布的母弟丁公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丁公爲項羽攻打處於困窘中的劉邦,把劉邦圍困在彭城西,短兵相接。劉邦急了,就與季布找到丁公,希望不要兩賢相厄。於是丁公帶兵退去,劉邦才得以解圍。

成語造句

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他們兩人因爲利益糾葛而陷入了兩賢相厄的局面,令人嘆息。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英雄輩出。有一位名叫陳餘的人,他與張耳曾是莫逆之交。兩人一同經歷了許多風雨,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裏相互扶持。 然而,隨着局勢的變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逐漸出現了裂痕。陳餘與張耳因爲一些事情產生了矛盾和分歧,昔日的情誼開始動搖。 後來,項羽分封諸侯,張耳被封爲常山王,而陳餘僅僅得到了南皮等三個縣,封爲侯。陳餘對此深感不滿,認爲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這種情況下,陳餘心中的怨恨不斷累積,終於有一天,他決定起兵攻打張耳。張耳猝不及防,在陳餘的攻擊下節節敗退,無奈之下只得逃走。 陳餘一路追擊,張耳陷入了絕境。就在這關鍵時刻,張耳遇到了劉邦,劉邦收留了他。而陳餘則佔據了原來張耳的地盤。 從此,陳餘與張耳這兩位曾經的好友徹底反目成仇,陷入了相互爭鬥的局面。他們的行爲,正應了“兩賢相厄”這個成語。 其實,在歷史上像這樣原本志同道合的人最終走向對立的例子並不少見。在權力、利益等因素的衝擊下,人的本心往往容易發生改變。陳餘和張耳本都是有才能之人,卻因爲一時的意氣和利益糾葛,走到了這一步。這也讓我們不禁感嘆,在複雜的現實面前,人性是多麼的脆弱。 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珍惜彼此的情誼,不能因爲一些外在的因素而輕易放棄曾經的美好。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在面對矛盾和分歧時,保持冷靜和理智,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問題,避免因爲一時衝動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兩賢相厄”的故事雖然令人惋惜,但它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懂得如何去維護珍貴的關係,把握真正的價值。

兩賢相厄-成語圖片

兩賢相厄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