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枷帶鎖
成語拼音
- jīn jiā yù suǒ
披枷帶鎖成語解釋
-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鎖用鐵環連接而成的刑具。指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
典故出處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正旦雲]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麼哥,枉將他氣殺也麼哥。告哥哥,臨蚊與人行放便。”
成語典故
- 有披枷帶鎖儼然罪人者。★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城隍出巡》
成語造句
- 他曾犯下大錯,如今出獄後決定重新做人,不再讓自己披枷帶鎖般地活在痛苦與悔恨之中。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繁華的國度,名叫大盛國。這個國度經濟繁榮,百姓們大多安居樂業。然而,在其繁榮的表象之下,也隱藏着許多不爲人知的黑暗與不公。
在京城郊外的一個小村莊裏,住着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輕農民。李正爲人正直善良,勤勞樸實,他和妻子王氏以及年邁的父母一起過着簡單而平靜的生活。
有一年,大盛國遭遇了罕見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困苦,紛紛向官府請求救濟。然而,當地的縣令卻是一個貪婪自私之徒,他不僅沒有積極組織救災,反而趁着這個機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李正看到鄉親們受苦,心中憤憤不平。他決定帶領村民們一起前往縣衙,向縣令請願,要求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縣令見李正等人竟敢挑戰他的權威,心中大怒,他誣陷李正是聚衆鬧事的匪首,將他抓捕入獄。
在獄中,李正遭受了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不肯承認莫須有的罪名。然而,縣令一心想要置他於死地,最終判處他流放邊疆。
出發的那一天,李正被戴上沉重的枷鎖,腳鐐手鍊束縛着他的身體,披枷帶鎖,艱難地前行。他的妻子王氏和父母在路邊悲痛欲絕,但卻無力改變這殘酷的命運。
一路上,李正受盡了折磨和苦難。但他心中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堅信正義終將到來。
就在李正被流放的途中,大盛國的皇帝決定微服私訪,瞭解民間疾苦。皇帝恰好路過此地,看到了披枷帶鎖、形容憔悴的李正,心中生疑。在詢問之下,皇帝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對縣令的所作所爲感到無比憤怒。
皇帝當即下令將李正釋放,並派人將那可惡的縣令捉拿歸案。李正終於洗清了冤屈,重獲自由。
經過這次磨難,李正更加堅定了要爲百姓謀福祉的決心。他回到家鄉後,積極帶領村民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而皇帝也以此爲契機,大力整頓吏治,使得大盛國的政治日益清明,百姓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李正披枷帶鎖的經歷成爲了當地流傳的一段佳話,時刻提醒着人們要堅守正義,勇敢地與邪惡勢力作鬥爭。
披枷帶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