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入華山
成語拼音
- mǎ rù huá shān
馬入華山成語解釋
-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典故出處
-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成語典故
-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度,百姓怨聲載道。周武王率領大軍把商都包圍起來,商紂王登上鹿臺放火自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讓士兵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把徵用的牛馬全部退還,讓全國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成語造句
- 戰爭終於結束了,百姓們渴望已久的和平到來了,從此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再也不會有硝煙瀰漫,真可謂是馬入華山。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紛爭不斷,戰亂頻繁,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戰火的洗禮,人民苦不堪言。這個國家的國王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渴望通過戰爭來擴張領土,實現自己的霸業。然而,連年的征戰讓國家疲憊不堪,資源匱乏,百姓怨聲載道。
國王手下有一位睿智的大臣,他看到了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和人民的痛苦,多次勸諫國王停止戰爭,休養生息。但國王卻不爲所動,仍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戰爭策略。
直到有一天,國家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遭遇了慘敗,損失慘重。百姓們對戰爭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紛紛起來抗議。國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
那位大臣趁機再次進言,向國王講述了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他引用了歷史上許多因爲戰爭而導致國家滅亡的例子,讓國王深刻地認識到戰爭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國王終於被大臣的話打動,他決定放下戰爭,尋求和平。於是,他開始與周邊的國家進行和談,努力改善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經過漫長而艱難的努力,這個國家終於迎來了和平。百姓們歡呼雀躍,慶祝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國王也意識到,只有和平才能讓國家繁榮昌盛,讓人民安居樂業。
從那以後,這個國家不再發動戰爭,軍隊的戰馬也不再用於征戰,而是被放回了華山之中。百姓們過上了安穩的日子,國家也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國家成爲了一個和平、繁榮的國度,人們銘記着這段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歷史。“馬入華山”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代表着天下太平,不再有戰爭,象徵着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和追求。正如《尚書·武成》中所記載的:“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它提醒着後人,戰爭只會帶來破壞和痛苦,而和平纔是人類發展的基石和永恆的追求。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應該珍惜和平,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讓“馬入華山”的美好景象永遠延續下去。
馬入華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