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之師
成語拼音
- rén yì zhī shī
仁義之師成語解釋
-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成語典故
- 如此說來,雖然謀叛之徒,倒也忠義可嘉。本帥仁義之師,何愁楊梟不滅。★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九回
成語造句
- 在國家遭受災難時,那支紀律嚴明、作風優良、一心爲民的隊伍挺身而出,成爲了衆人心中當之無愧的仁義之師。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戰爭頻繁,百姓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有這樣一支軍隊,他們的出現,給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安寧。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各國紛爭不斷,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戰火連天。有一個小國,國力薄弱,卻處於幾個大國的包圍之中,隨時都有被吞併的危險。
就在這個小國的百姓感到絕望的時候,一支軍隊從遠方而來。這支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他們不欺壓百姓,不掠奪財物,反而積極幫助當地的民衆解決困難。
當他們進入村莊時,士兵們會主動幫助農民耕種田地,修補房屋。遇到飢餓的百姓,他們會慷慨地分享自己的糧食。
有一次,軍隊在行軍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因戰亂失去了兒子,獨自一人艱難生活。軍隊的將領得知後,不僅派人給他送去了食物和衣物,還安排士兵幫助他重新整理了田地。
在與敵軍作戰時,這支軍隊也秉持着仁義之心。他們儘量避免傷及無辜,對於願意投降的敵軍,給予寬容和善待。
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敵軍的將領原本打算拼死抵抗,然而當他看到這支仁義之師對待百姓和降軍的態度後,深受觸動。他深知,這樣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因爲他們贏得了民心。最終,這位敵軍將領選擇了帶領部下投降。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支仁義之師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地區。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支持他們,爲他們提供情報和物資。最終,他們成功地幫助那個小國抵禦了外敵的侵略,使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這支軍隊的故事被人們傳頌千古,成爲了仁義之師的典範。正如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義之師,以其仁愛和正義,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也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仁義之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