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
成語拼音
- píng yì jìn rén
平易近人成語解釋
- 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瞭解。
典故出處
- 《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成語典故
-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說:“爲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彙報政務,周公說:“爲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彙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衆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衆纔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 可是到了唐朝,爲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爲“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爲指爲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成語造句
- 他雖然身居高位,卻沒有一點架子,對待他人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真的是平易近人。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備受尊敬的人物,他叫劉皇叔,也就是劉備。
劉備心懷大志,立志要興復漢室。他出身貧寒,但卻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遠大的抱負。在他的奮鬥歷程中,充分展現出了平易近人的品質。
起初,劉備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四處奔走,結交各路英雄豪傑。他沒有因爲自己的身份低微而自卑,相反,他以真誠和熱情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有識之士,他都一視同仁,給予尊重和關懷。
有一次,劉備在一個小村子裏遇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生活困苦,劉備看到後,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身上僅有的錢財都給了她,還親自幫她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這件事讓周圍的百姓都對劉備讚不絕口,紛紛願意跟隨他。
隨着劉備勢力的逐漸壯大,他身邊聚集了許多傑出的人才。像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以及諸葛亮這樣的智者,都甘願爲他效力。而劉備對待他們,始終保持着那份平易近人的態度。他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從不擺架子。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平日裏,他關心將士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
關羽曾因一時疏忽而犯了錯誤,導致戰局不利。很多人都建議劉備嚴懲關羽,但劉備卻沒有這樣做。他理解關羽的難處,親自找到關羽,與他談心,鼓勵他重新振作。這種平易近人的處理方式,讓關羽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劉備,也讓其他將士們感受到了劉備的寬厚和仁愛。
在治理地方時,劉備也秉持着平易近人的原則。他經常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百姓們對劉備感恩戴德,視他爲救世主。
正是因爲劉備的平易近人,讓他贏得了民心,也成就了他的一番霸業。他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的佳話,被人們傳頌至今。從劉備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平易近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力量。它能夠凝聚人心,讓人願意追隨;它能夠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它能夠成就大業,創造輝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習劉備這種平易近人的品質,以真誠和善意對待他人,這樣我們才能收穫更多的友誼和成功。
平易近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