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

成語拼音

pǐ fū zhī yǒng

匹夫之勇成語解釋

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成語典故

出處:《國語 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衆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釋義: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故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衆,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爲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爲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成語造句

他總是憑藉着一股蠻勁做事,看似勇敢,實則只是匹夫之勇,最終也難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關於勇氣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子路的人。子路身材魁梧,勇猛無比,但他的勇氣常常被人認爲只是一種匹夫之勇。 有一次,子路所在的國家發生了內亂。子路聽聞後,毫不猶豫地衝向了戰場。他憑藉着自己的勇猛,在戰場上殺敵無數,一時間聲名大噪。然而,他的這種行爲卻引起了一些智者的擔憂。 一位名叫孔子的智者就曾對子路說:“子路啊,你這樣的勇猛固然可嘉,但這只是匹夫之勇啊。真正的勇氣,不是隻知道一味地蠻幹,而是要懂得審時度勢,用智慧去解決問題。” 子路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的勇敢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隨着時間的推移,子路的這種匹夫之勇讓他陷入了困境。在一次戰鬥中,子路因爲過於輕敵,中了敵人的圈套,陷入了絕境。但他依然不肯退縮,憑藉着自己最後的力氣與敵人拼死搏鬥。 最終,子路戰死沙場。他的死讓人們惋惜不已,同時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匹夫之勇的侷限性。 正如《論語》中所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子路的故事就是對匹夫之勇最好的詮釋。他雖然勇敢,但缺乏智慧和謀略,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結局。 歷史上像子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匹夫之勇或許能在一時之間帶來輝煌,但如果沒有智慧和謀略的支撐,這種輝煌往往是短暫的。只有將勇氣與智慧相結合,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立足,成就一番真正的事業。我們應該從這些故事中吸取教訓,在追求勇氣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謀略,避免重蹈匹夫之勇的覆轍。

匹夫之勇-成語圖片

匹夫之勇

其他成語故事